日期:
来源:zx123.cn收集编辑:admin
春季装修好季节,大家装修喜洋洋,但是装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这正规的装修公司,第三方监理 。选择正规的装修公司,保障和利益就在眼前,大家擦亮眼睛,看准装修公司。
最近装修市场纷繁复杂,特别是苏州装修市场,3000多家装修大家选择装修公司的时候,要细心,就合同纠纷、材料偷梁换柱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倩倩将就售后服务、私单、游击队施工、装修套餐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
装修市场混乱多变,家装的投诉往往涉案金额较大,消费者索赔金额高,使投诉解决起来较为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使家装投诉在处理时存在责任判定难和调查取证难等问题。提醒市民装修时要选择口碑较好的装修公司。
案例 1
装修出问题,施工队走佬
市民姚先生投诉某装修公司,反映装修问题的投诉已有半年之久,但因找不到原施工人员而使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按规定,房屋装修完工后的保修期内,施工单位负有免费保修的义务,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履行该义务。
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无照经营,施工结束后人去楼空,消费者要求解决装修出现的问题时找不到人。二是改头换面。施工结束后,原班人马注册的公司注销了,这些人员又注册了新的公司去招揽新的装修业务,消费者发现装修问题再找公司理赔时,公司没有了,原班人马也找不到了。三是有的装修公司经营不善,装修公司无财力做好售后服务,致使问题久拖不决。
支招:要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需要提高家装业的整体素质与诚信。在此之前,消费者还需谨慎选择信誉较好、规模较大的装修公司。若是业主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需要业主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 2
走“私单”,质量无保障
家住园区的王女士找了某知名品牌装饰公司准备装修,140多平方米的房子半包价格约为8万多元。正当她准备与装饰公司签合同时,该公司的某项目经理偷偷和她联系说,一样的施工队、一样的材料,如果和他交易可以省下接近三分之一的钱,只需花5万元就可完成。王女士想了想,这样可以省下不少钱,最终选择了和该项目经理进行私下交易。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王女士却看到,她的房屋装修工艺及质量明显要比原来看过的样板房差很多,而且工期还大大超过了事先约定的工期。王女士想投诉,却因为是自己与项目经理的私下交易,并没有签订相关的合同,最终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分析:关于家装走“私单”的问题,装饰公司相关负责人都对其嗤之以鼻,认为其搅乱了整个家装市场。家装走“私单”,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是消费者明知道是相关公司的业务人员在做“私单”,却因贪图小便宜,便绕开装饰公司直接与业务人员签订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合同;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消费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公司设计师打着公司的招牌与消费者签订的无效合同。
在施工方或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签订“私单”以后,因为无法从公司拿到材料,就不得不去市场买材料。这样就可能出现材料以次充好的问题。偷漏工序的现象也是在“私单”装修中比较常见的。在走“私单”的施工方施工时很可能出现减少工序的情况,没有装修经验的业主也无法检查。而与正规装饰公司签订的合同中,施工时家装公司都会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人员检查施工工序,而走“私单”的业主就失去了这样的保障。
支招: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私单”属于业主与设计师和施工队伍的私下行为,装饰公司对业主没有售后维修的责任。因此,“私单”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广大装修的消费者要擦亮眼睛,杜绝“私单”装修。
对于装饰公司,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除了价格优势之外,更要注意装饰公司的设计理念与服务意识,这样才能使整个装饰市场更加规范有序;最后,提升自己的实力是最重要的。
案例 3
“游击队”邋遢施工问题多
“游击队”的施工问题一直是反映施工质量问题的典型投诉。家住大通路的张先生被家里房子装修的事弄得心力交瘁。刚装修好的房子,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厨房台面开裂、洗衣盆下水道漏水、墙面渗水……市装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了解后,得知该邋遢工程是属无证无照的马路装修队施工。张先生及协会工作人员试图多次联系均无法联系上,由于除了 “游击队”的电话以外,张先生对其其他情况一无所知,张先生最后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分析:施工环节是家装的重头戏。目前市场上的施工队主要分为装修公司的施工队和无固定办公场所、无营业执照、无资质施工证的“三无”施工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装修游击队”。 “装修游击队”后期的施工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卷款出逃,使消费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这些“游击队”根本没有注册公司,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更没有监管部门的监管,所以当出现问题时,不仅家装委没有办法,甚至连消费者协会、工商局等部门对此也束手无策,令消费者投诉无门。
支招:枫雅倩倩别提醒,当前法律虽然并无家庭装修须有资质的强制规定,但只有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装修公司,业主才可较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规避有关风险。消费者在选择装修公司时,要选择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市建委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家装公司。无论承接工程的是装修公司总部还是分公司(分部),与消费者签订的合同上应加盖法人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同时,一定要签订详细的装修合同,千万不要盲目、轻率,要仔细查看《工程预决算单》、《工程保修单》等合同附件是否齐全。此外,消费者应将自己的装修要求在合同中写明,这样一旦有问题也纠之有据;还可以在合同基础上与家装公司再约定一些补充条款,比如要求商家提供材料环保证明,工程验收时要有一份室内环境检测报告,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 4
“装修套餐”暗藏陷阱
家住吴中某小区的李女士前段时间购买了某家装公司的“58800套餐”。本以为“装修套餐”可以省钱又省心,最后还是让李女士烦恼不已。家装公司声称水电改造工程并没有包含在套餐之内,最后要多交了8600元的费用。此外,“套餐”中标配的厨卫用品、地板、抽油烟机,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质量不尽如人意。李女士要求退回其中的抽油烟机,但家装公司声称签订合同后,如果不要装修公司提供的主材,只能按单价的70%退还。
分析:装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了解,现许多装修公司推出的装修套餐模式主要是通过对主辅材料、配饰等产品的整合,根据不同套餐额度提供相应的装修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整。
总体来看,装修套餐方案的价格都相对实惠。对于许多的装修公司而言,低廉的价格是吸引业主下单的手段,为保证利润,只有在装修材料和操作上做手脚。比如用较次的装修材料,水电管线加价铺设,墙面漆、防水少刷一两遍等偷工减料行为来降低其成本。
实际上,对于套餐装修的投诉,主要集中于一些不明确的费用和不明确的主材品牌和品种。比如,多数套餐的报价都只含有最基本的工艺,“水电改造”作为重头项目并没有包含在套餐之内,其实水电改造在套餐装修的增项中占据了较大比例。通常进行常规的水电改造,以套餐公司的报价计算,就会使“套餐”的装修费用在总额上增加20%左右。通常情况,签订合同后,如果不要装修公司提供的主材,只能按单价的70%退还。另外市场上装修建材品牌众多,价格、产品也比较相似,消费者很难辨别优劣。
支招:市装饰行业协会提醒消费者装修中要注意:一是消费者在装修时不要被广告宣传中承诺的总价款所诱惑,要理性地选择有资质、市场信誉良好的装修公司。二是需了解套餐的各项内容,交纳定金要谨慎,谨防装修公司以消费者违约为由拒不退还定金。三是消费者在确定装修方案时要明确方案内容,看清合同中各个项目是否在套餐内,特别是要注意套餐内产品和套餐外产品的差别以及个性化需要所产生的额外费用。
最近装修市场纷繁复杂,特别是苏州装修市场,3000多家装修大家选择装修公司的时候,要细心,就合同纠纷、材料偷梁换柱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倩倩将就售后服务、私单、游击队施工、装修套餐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
装修市场混乱多变,家装的投诉往往涉案金额较大,消费者索赔金额高,使投诉解决起来较为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使家装投诉在处理时存在责任判定难和调查取证难等问题。提醒市民装修时要选择口碑较好的装修公司。
案例 1
装修出问题,施工队走佬
市民姚先生投诉某装修公司,反映装修问题的投诉已有半年之久,但因找不到原施工人员而使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按规定,房屋装修完工后的保修期内,施工单位负有免费保修的义务,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履行该义务。
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无照经营,施工结束后人去楼空,消费者要求解决装修出现的问题时找不到人。二是改头换面。施工结束后,原班人马注册的公司注销了,这些人员又注册了新的公司去招揽新的装修业务,消费者发现装修问题再找公司理赔时,公司没有了,原班人马也找不到了。三是有的装修公司经营不善,装修公司无财力做好售后服务,致使问题久拖不决。
支招:要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需要提高家装业的整体素质与诚信。在此之前,消费者还需谨慎选择信誉较好、规模较大的装修公司。若是业主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需要业主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 2
走“私单”,质量无保障
家住园区的王女士找了某知名品牌装饰公司准备装修,140多平方米的房子半包价格约为8万多元。正当她准备与装饰公司签合同时,该公司的某项目经理偷偷和她联系说,一样的施工队、一样的材料,如果和他交易可以省下接近三分之一的钱,只需花5万元就可完成。王女士想了想,这样可以省下不少钱,最终选择了和该项目经理进行私下交易。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王女士却看到,她的房屋装修工艺及质量明显要比原来看过的样板房差很多,而且工期还大大超过了事先约定的工期。王女士想投诉,却因为是自己与项目经理的私下交易,并没有签订相关的合同,最终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分析:关于家装走“私单”的问题,装饰公司相关负责人都对其嗤之以鼻,认为其搅乱了整个家装市场。家装走“私单”,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是消费者明知道是相关公司的业务人员在做“私单”,却因贪图小便宜,便绕开装饰公司直接与业务人员签订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合同;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消费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公司设计师打着公司的招牌与消费者签订的无效合同。
在施工方或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签订“私单”以后,因为无法从公司拿到材料,就不得不去市场买材料。这样就可能出现材料以次充好的问题。偷漏工序的现象也是在“私单”装修中比较常见的。在走“私单”的施工方施工时很可能出现减少工序的情况,没有装修经验的业主也无法检查。而与正规装饰公司签订的合同中,施工时家装公司都会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人员检查施工工序,而走“私单”的业主就失去了这样的保障。
支招: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私单”属于业主与设计师和施工队伍的私下行为,装饰公司对业主没有售后维修的责任。因此,“私单”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广大装修的消费者要擦亮眼睛,杜绝“私单”装修。
对于装饰公司,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除了价格优势之外,更要注意装饰公司的设计理念与服务意识,这样才能使整个装饰市场更加规范有序;最后,提升自己的实力是最重要的。
案例 3
“游击队”邋遢施工问题多
“游击队”的施工问题一直是反映施工质量问题的典型投诉。家住大通路的张先生被家里房子装修的事弄得心力交瘁。刚装修好的房子,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厨房台面开裂、洗衣盆下水道漏水、墙面渗水……市装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了解后,得知该邋遢工程是属无证无照的马路装修队施工。张先生及协会工作人员试图多次联系均无法联系上,由于除了 “游击队”的电话以外,张先生对其其他情况一无所知,张先生最后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分析:施工环节是家装的重头戏。目前市场上的施工队主要分为装修公司的施工队和无固定办公场所、无营业执照、无资质施工证的“三无”施工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装修游击队”。 “装修游击队”后期的施工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卷款出逃,使消费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这些“游击队”根本没有注册公司,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更没有监管部门的监管,所以当出现问题时,不仅家装委没有办法,甚至连消费者协会、工商局等部门对此也束手无策,令消费者投诉无门。
支招:枫雅倩倩别提醒,当前法律虽然并无家庭装修须有资质的强制规定,但只有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装修公司,业主才可较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规避有关风险。消费者在选择装修公司时,要选择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市建委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家装公司。无论承接工程的是装修公司总部还是分公司(分部),与消费者签订的合同上应加盖法人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同时,一定要签订详细的装修合同,千万不要盲目、轻率,要仔细查看《工程预决算单》、《工程保修单》等合同附件是否齐全。此外,消费者应将自己的装修要求在合同中写明,这样一旦有问题也纠之有据;还可以在合同基础上与家装公司再约定一些补充条款,比如要求商家提供材料环保证明,工程验收时要有一份室内环境检测报告,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 4
“装修套餐”暗藏陷阱
家住吴中某小区的李女士前段时间购买了某家装公司的“58800套餐”。本以为“装修套餐”可以省钱又省心,最后还是让李女士烦恼不已。家装公司声称水电改造工程并没有包含在套餐之内,最后要多交了8600元的费用。此外,“套餐”中标配的厨卫用品、地板、抽油烟机,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质量不尽如人意。李女士要求退回其中的抽油烟机,但家装公司声称签订合同后,如果不要装修公司提供的主材,只能按单价的70%退还。
分析:装饰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了解,现许多装修公司推出的装修套餐模式主要是通过对主辅材料、配饰等产品的整合,根据不同套餐额度提供相应的装修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整。
总体来看,装修套餐方案的价格都相对实惠。对于许多的装修公司而言,低廉的价格是吸引业主下单的手段,为保证利润,只有在装修材料和操作上做手脚。比如用较次的装修材料,水电管线加价铺设,墙面漆、防水少刷一两遍等偷工减料行为来降低其成本。
实际上,对于套餐装修的投诉,主要集中于一些不明确的费用和不明确的主材品牌和品种。比如,多数套餐的报价都只含有最基本的工艺,“水电改造”作为重头项目并没有包含在套餐之内,其实水电改造在套餐装修的增项中占据了较大比例。通常进行常规的水电改造,以套餐公司的报价计算,就会使“套餐”的装修费用在总额上增加20%左右。通常情况,签订合同后,如果不要装修公司提供的主材,只能按单价的70%退还。另外市场上装修建材品牌众多,价格、产品也比较相似,消费者很难辨别优劣。
支招:市装饰行业协会提醒消费者装修中要注意:一是消费者在装修时不要被广告宣传中承诺的总价款所诱惑,要理性地选择有资质、市场信誉良好的装修公司。二是需了解套餐的各项内容,交纳定金要谨慎,谨防装修公司以消费者违约为由拒不退还定金。三是消费者在确定装修方案时要明确方案内容,看清合同中各个项目是否在套餐内,特别是要注意套餐内产品和套餐外产品的差别以及个性化需要所产生的额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