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资讯 >

深入外来务工人员的特殊社区搞调研 “90后”走进“城中村”

日期: 来源:互联网收集编辑:admin
设计资质办理
矿山施工资质

90后走进城中村

桂林路、漕宝路、苍梧路、田林路四条路、四面墙在繁华都市的中心地带圈出了一个6万平方米的世界,有4万人聚居,那就是高家浜,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191弄。现在90%以上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其中约97%为农村户口,以安徽、河南、福建、湖北、江苏人为主。

共发放问卷320份,有效回收299份,有效回收率为93.4%。在299个调查对象中,20份是本地居民,279份是外来人口,可见该地区已基本成为外来人口聚居区。问卷主要包含个人信息、居住环境评价、居民经济状况、居民家庭生活状况、娱乐生活、对城中村及其改造的评价等。

以上两段话,出自华东政法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研报告。

今年暑期,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1033班的社会实践题目,立为了解上海城中村的现状、问题、改造、城中村居民对未来的期望,最终为上海城市和谐发展建设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这支上海城中村调查社会实践队伍共1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90年11月。

在承认看待问题略显幼稚的同时,这些满怀社会责任感与一种担当的90后第一次走进城中村,第一次尝试在缜密研究方法指导下调研城中村,关注居住着的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如何融入这座城市

在震惊中直击城中陋巷

终于看见传说中的上海最后的城中村高家浜了,吓了一跳,震惊了!低矮的两层楼房,破破烂烂;街道两侧是大大小小的杂货铺或是小餐馆。很难想象这些人是怎么生活在这里的学生陈亚男

刚走入高家浜,就有学生因为难以忍受那股浓烈的垃圾特有的馊味而退出了大门。门外,是上海的漕宝路,一副都市寻常的繁华模样;门内,是上海中心城区罕有的陋巷高家浜,有着上海最后的城中村之称。

这是6月25日,调研第一天。

震惊,是这11名90后的大一学生最直接的感触。来自沿海某地级市的郑宇涵说,也曾去过几次当地的乡村,但没想到破败的地方居然是在这。

从标牌看去,这是一条小巷子,绵延着。巷子里的垃圾好像永远扫不完,一堆又一堆。巷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小店,火柴盒一样拥挤,小到卖菜卖水果的,大到理发服装店学生李娜如此记述。

鼻子先于眼睛感受到了,那个堆在原本就狭小的路边的垃圾堆低矮的房子,狭小的过道,不时退让到路边店里,以避让来往的扛着煤气罐或一箱鸡蛋的自行车电动车学生张宁如此记述。

今年7月完成的调研报告中,具体列出了高家浜居民住房情况以及对居住环境总体满意度外来务工人员平均租住面积为6-9平方米,生活设施十分简陋,少有独立厕所和浴室,租金人均450元。在299个调查对象中,对现住房及周围环境总体感觉满意和很满意的有30人,回答一般的有87人,回答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则有182人,而且表示满意的绝大部分是本地人。不满意原因最主要是治安条件差、环境卫生差,所占比例依次为35%、14%。

在碰壁中走进他们内心

我们今天刚开始的时候碰壁了,有几个人都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访问,但我们依然没有放弃。我们走到一个卖奶茶的阿姨那里,为了能够顺利调查,先买了一杯奶茶然后才开始访问。学生王丽丽

第一次走进城中村,第一次学习资料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调研城中村,这些90后还第一次学会了他们称之为虽然尴尬却不可缺少的社会交往技巧:派发香皂、牙刷、洗发露、彩笔等实用小礼物,并随机应变地适时买点水果、奶茶以让调研顺利,告辞时还必送店主一句生意兴隆。

如此努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告知:暑期实践是自愿参加的,实践题目也是自定的,原本我们拟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城中村,另一个是都市乞讨儿童,选题答辩之后学校确立了城中村。我们想关注的,就是城市里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些群体。

在299位调查对象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占50.1%,3000-5000元的占37.5%,5000元以上的占12.4%。而目前独自在上海打工的外来人员极少,基本是举家流动居住在沪,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3人或4人,家庭人均收入约为800元,扣除房租、水电费、食杂费及寄回老家盖房或贴补家用费用,所剩无几。

收入低、住宿差,精神娱乐生活又如何?调研发现,最普遍的娱乐就是与老乡们聊天。

开水果店的王姐是江苏人,1998年随夫迁至高家浜,13年来从未踏入上海任何一家电影院。此前唯一一次在上海看过电影,是20年前的中学时代。一次暑期上海游,在她心里深处埋下了来沪生活的种子。

如今她租住着小小的房间,15岁的女儿从小在江苏跟着爷爷奶奶,与她十分生疏;房东按每立方米3元、每度1元的较高价收取水费、电费,夏天排队淋浴收费3元一次,冬天洗澡去公共浴室,9元一次

调研队伍中的上海学生陈文涛说:当我问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时,他们往往双手一摊,说不知道,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拼命赚钱。

在贴近中获得人生感悟

每个人或许选择呆在高家浜的理由都不一样,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活得更好。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高家浜,它或许是生活某个阶段的暂住所。与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它是如此不起眼,可它又是如此不同。在那儿居住的人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时你或许没有能力去改变某些东西,可你在改变的路上。学生叶为遷

调研问卷设计了城中村改造对当地发展是否有利及城中村改造对自身影响是否重要的系列问题。

对当地发展是否有利?调查显示,299名被访者中,250人即83.6%的居民认为,城中村改造是有利于当地发展的,另有20人即6.7%的回答是不清楚,总体上,肯定大于否定。

对自身影响是否重要?在299人的回答中,220人即73.6%的人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另有20人即6.7%认为不重要或很不重要,其余的回答一般。同样是肯定多于否定。但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认为重要的原因有所差别:本地居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改造对自身有利(如可以住新房、获得补偿费等),却也担心会和预期有差别;而外来人口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改造对自身不利(如要另租房困难、生意难做、上班不便等)。

由此可见,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虽然认为改造利于当地发展,但是他们更担心改造后失去现有生活,以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对改造既憧憬又害怕,非常希望在改造过程中能多考虑他们的利益。调研报告这样指出。

担忧、无奈、迷茫,无疑是这处城中村居民的普遍心态。然而,在299位调查对象中,却有一名来自山东日照的23岁女老板,让这支90后社会实践队伍从走出象牙塔的历练里感悟到了许多

她只是中专毕业,却通过函授课程拿到了本科文凭。当初离开苏州工业园区的文员工作,来到高家浜起早贪黑地卖山东水饺,是她的选择。这里是她积攒资金的地方,是事业起步的跳板。相信还有很多年轻人来到上海,都是抱着这样的希冀:靠着自己的汗水,描摹出一道光明的未来。郑宇涵等好几位学生,都对此印象深刻。

调研即将结束。走出高家浜,学生们随机访问了附近一些居民。出乎意料的是,不少受访者对于高家浜环境、改造等态度,反应惊人一致我不了解那个地方,我什么都不知道、那个地方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城中村重要的是合理而不是好看

调研报告的结束语

在城市不断扩张和繁荣的今天,城中村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现在的城中村已不再是以前意义上的城中村。它可能是一个城市社区,也可能是从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它可能位于城市中心,也可能位于城郊结合部。它不是某一座城市独有的难题,而是目前中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城中村重要的是合理而不是好看。当然,当城中村达到饱和时,必然要走改造之路,但改造不应只是简单的推倒重建或是简单的空间重组。究竟如何改,改造的步伐应该如何控制,以及如何避免产生新的城中村,是比单纯的改造更具深刻意义的。

在目前的城市社会发展阶段,城中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以其宽容性提供给外来人口一个居住和发展的空间,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改造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让不同群体有机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使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平等自由地沟通和交流,公平地享有城市化带来的成果,这是在以后的城中村改造研究中必须坚持和体现的。

公路资质办理
机电安装资质
市政资质办理

相关阅读

水利资质办理

热门文章

电力资质办理
石油化工资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