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建筑业从增量时代逐渐转向存量时代,也由粗放式逐渐转向精细化管控。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还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国建设报》在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3大会期间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关于建筑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BIM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思考。现刊发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敬请关注。
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人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技术变革、产业升级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标准不断变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老龄化严重、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也使得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在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上,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行动起来:
一是要加大对“工匠精神”和“工匠人”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形成“品质化”“精细化”“优质优价”的生产观念。尤其在典型企业、典型人物的褒奖宣扬方面,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崇尚“工匠精神”、尊重“工匠人”的社会风尚。
二是要加快建立“工匠人”的职业成长通道和薪酬激励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制订提品质、创品牌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术评价考核体系,对于技术能力的评价突出实用性、实效性,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生活环境,从机制上保证“工匠人”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生存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工匠人”的生活质量。
三是要加强技术工人培训,着力提升操作工人的技术技能素质水平。要发挥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立体交叉、注重实效的操作技能人才培训、使用、提高的制度体系架构。建立覆盖更全、标准更高、机制更优的技术工人培训体系。例如在社会、学校(含培训机构)、企业三个层面建立连接更加紧密的培训体系,以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农民工“不培训就上岗”或教学与实践脱钩的情况。
四是要加快畅通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通道。要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拆除农民工在户口、就业、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升学、高考等方面的藩篱。可优先考虑在城市已生活工作一定年限(比如说十年)、技能素质达到一定级别(比如说高级技工)的高技能人才,使他们尽快市民化,享受市民的正常待遇,使他们能够长期在城市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管理需求。要尊重每一个个体成长、成就人生的需求预期,提升相关人员从事建筑业获得的成就感。一方面要满足员工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激励员工行有方向、干有目标,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把握人性规律,因势利导,使员工在企业能够各安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必须把握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加快数字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坚持需求导向,用字当先;要坚持人机结合——人+机,机+人;要在实际应用场景数字化上下功夫;要清晰产业链各市场主体之间的数字化需求,实现共生共享;要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圈数字化,构建产业生态命运共同体,实现产业生态圈数据共用、发展共赢。
企业数字化成功与否关键在人。企业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三只手”,即:思路清晰,态度坚定的“一把手”(企业主要负责人);充满激情,执行有力的“发烧友”(分管副职领导);业务精通,任劳任怨的“操盘手”(业务部门负责人)。企业级数字化集成应用顶层设计需要“四个师”,即:设计规划师、管理结构师、IT架构师和平台建造师。企业管理数字化操作实施需要“四人组”,即:信息化操作员、财务业务操作员、商务业务操作员、物资业务操作员。
人才培养是建筑企业的战略课题,企业应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招聘、培养、使用、管理的新路子。
推动施工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各行各业都在深入思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也不例外,而其中非常重要的参与方就是施工企业。
过去,施工企业在快速规模化扩张的情况下出现了管理粗放的问题,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为此,施工企业需要加强成本管理意识,从开源节流两个维度强化盈利能力,此时成本精细化管理成为必然选择。
要做好施工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提升成本管理意识,要考虑如何通过成本管理有效实现经营利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要建立完整完备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而管理制度落地则需要数字化支撑。从管理意识到制度体系再加上数字化赋能和支撑,就能够助力施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联达提出的数字化系统中有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和数字化的作业系统。管理系统以企业管理行为、管理规则、管理流程等为准;作业系统则需要实现在线化,能够实时调动数据。只有管理系统和作业系统相辅相成,才能够实现施工企业的管理诉求真正落地。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场景,第一个是合理中标;第二个是定准目标;第三个是管好过程。为此,广联达提供了数字新成本整体解决方案,针对施工企业的工作场景,帮助降低成本。
数字新成本整体解决方案是围绕施工企业投标、中标再到竣工结算阶段的一体化方案,利用这一方案,施工企业在投标环节就能清楚地了解利润,同时,在中标后项目实施过程中,数字化作业系统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围绕收入线、支出线以及利润线,落实在投标环节定的目标,最终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做总体规划,不能妄想“一口气吃个大胖子”,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小步快跑,从点到线到面到体。如果在点上实现突破,就可以树立起成功案例,带动其他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如此一来,由一个点、两个点最终形成了线,再形成了面,最终形成了体,施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逐步开始落地。
用数字化赋能建筑业转型升级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推进一直较为缓慢,这是由建筑业的特征决定的,涉及人和物两方面。在人的方面,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管理流程的再造和权限的调整,使得部分企业内部的有关方难以形成共识;同时建筑业的数字化人才较为短缺。在物的方面,建筑是定制产品,每个建筑的外形、结构形式等都有所不同,加之建筑业的流动性和施工过程复杂性,使得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较为困难。
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绿色化、数字化和工业化。绿色化是目标,数字化是手段、工具,可以使建筑业各个阶段的管理和操作更加精准高效,工业化是基础,要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子,通过组织方式流程化、部品部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装配化,最终实现精细化。
建筑业数字化的实现,首先需要企业做好规划设计,摸清数据流向,基于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底层数据的自动采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然后建立起企业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机制,使决策更加科学。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未来可期。第一,行业应普遍提高数字化认识,包括数据的采集、清理、梳理、分析以及价值开发的认识水平。第二,相关企业应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业务系统的互通互联,使得数据不仅成为决策者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了发展数字经济所需数据的重要来源。第三,建筑机器人应得到普遍应用,替代大部分人工操作,解决目前建筑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第四,应将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报告编制、建筑设计图纸审查、数据分析、安全事故预警、材料询价、监督检查等。
集团型企业转型更需系统性数字化建设
为什么北京建工集团会产生系统性开展数字化工作的想法?北京建工集团如何开展系统性数字化?
2020年,北京建工集团要做一份集团“十四五”战略发展数字化转型规划。回顾前十年,各种企业级、项目级、工具类的产品,帮助集团实现了工作效率提高、标准化固化、经营效率提升的效果。而往后看十年,集团应该做什么?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需要从战略层面去解决,集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走访、经验总结,对客户需求、伙伴需求、对手发展、自身能力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找到差距并分析根因,从战略层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无法统揽全局的,各个业务系统各自为政,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系统建设仅考虑自身的管理,没有考虑上游的业主以及下游的合作伙伴;信息化规划内容不具体、要求不严格,导致无法落地。问题总结出来后,集团的差距在于缺少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和系统化的建设方法,集团的统筹和统建的力度比较弱,因此在“十四五”期间,集团的规划主要方向是数字化转型要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目标和统一规划。
建立一个符合企业自身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是企业开展系统性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北京建工集团以打造“融、通、智、信”的数字建工为“十四五”期间的战略目标。“融”是组织融合、管理融合、技术融合。“通”是业务互通、数据互通、产业互通。“智”是智敏人才、智能建造、智慧运营。“信”是信用体系、信创产品、信息资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集团将数字化转型拆分为三个方面,管理信息化、智能建造和数据资产管理。
首先,管理信息化是围绕融和通展开,包括“六大基础平台、统筹建设的六类业务应用”。“六大基础平台”即AI计算平台、物联网平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云计算平台;“六类业务应用”即战略决策、资源管理、文化与合规、经营管理、业务执行与能力支撑。
其次,在智能建造方面,“十四五”期间,北京建工集团围绕智能建造推广、智能建造培训、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三方面开展数字化转型。
最后,数据资产管理作为战略核心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有数据、管数据、用数据是集团数据管理的基本目标。北京建工集团数据管理是从数据治理、数据应用、数据资产三个方面构建的,数据资产体系和应用架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我们要做的是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走数字化转型道路。成功之路必然充满艰难险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推动自主可控的BIM技术深入发展需重视四点关键
建筑业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发展经历了缓慢的初期阶段,逐渐向集成应用和BIM正向设计发展。初期阶段,建筑企业主要关注BIM技术的建模和可视化功能,用于提高设计和施工效率。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BIM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实现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的协同和优化。同时,BIM正向设计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即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建筑物的运维和可持续性,从而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优化管理。
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应用是当前建筑业关注的热门话题。自主可控意味着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和标准,减少对外部技术供应商的依赖,保障信息安全和技术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业来说,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应用是确保信息安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推进自主可控的BIM技术应用方面,建筑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专业人才,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共同推动BIM技术的自主可控发展。
近年来,中电系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自主可控的BIM技术研发,不断推动BIM技术在建筑活动中的应用。公司在BIM技术方面进行了全流程的探索和实践,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管理,形成了一整套BIM技术应用解决方案;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支专业的BIM团队;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提升BIM技术的水平和应用效果。未来将继续加大对BIM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BIM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升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为推动BIM应用走深走实,更好地赋能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行业认知和培训。建筑业强化行业从业人员对BIM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提供专业的BIM培训课程,培养更多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其次,推动标准化和协同。建立统一的BIM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工作。建筑业可以借鉴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BIM标准,并推动标准的落地和实施。同时,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再其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建筑企业应加大对BIM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的BIM技术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鼓励技术创新和合作,与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如广联达等科技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BIM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最后,加强行业合作和经验分享。建筑业可以建立行业联盟或协会,促进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经验分享。通过组织行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建立交流平台,共同探讨BIM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推动行业整体的发展。
通过全面推动BIM技术的应用,建筑业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优化决策,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数字化转型助力央国企提质增效节本降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加快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促进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
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对于建筑企业可以总结为“多、快、好、省”四个字。“多”是企业通过数字手段,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对多个项目实现有效管控。“快”是通过数字技术,有效控制项目进度,节省工期。“好”是通过数字预警,避免安全事故,保证工程质量。“省”是通过数字化平台,为项目减少浪费、节省成本。
在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有五大核心任务,一是针对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全面配套生产经营业务升级;三是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四是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五是重点应用场景落地。
建筑业央国企作为中国建筑业的排头兵,首先要满足国家对于它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企业、促进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自身来说,也有从规模化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更要落到能力上,尤其是国资委提出的“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利五率”考核目标,要求央国企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分析决策能力、业务能力、市场经营能力、项目盈利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财务资金管控能力。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建筑央国企先行先试、走在前面,并展现出四个重点方向。一是数字化转型从以前管理经营类的业务逐步转向核心业务;二是从以前碎片化的应用向整个一体化集成场景构建跃迁;三是从以流程驱动为主进入数据驱动新阶段;四是从以前封闭的信息化的建设走向开放共赢的数字生态的构建。
建筑业央国企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围绕上述几个方向进行了探索实践,也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第一,企业在业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构建了很多应用系统,但价值体现不明显,业务和技术“两层皮”;第二,构建了很多平台,但缺少服务业务的PaaS(平台即服务)平台或数字底座,不能有效支撑业务发展;第三,虽然沉淀了大量数据,但缺乏数据治理,未形成数据资产。
因此,要破局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必须认清建筑业业务本质、认清数字化本质,通过系统性数字化建设,以系统性手段解决数字化转型问题。
广联达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沉淀了大量的产品和项目解决方案,围绕着项目管理数字化,构建了从项目级到企业级再到集团级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建筑业央国企的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
广联达对自身的定位是数字化“使能者”,长期聚焦建筑业数字化,为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系统性数字化解决方案。未来广联达将积极服务于包括央国企在内的所有建筑企业,陪伴和支持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陆路交通勘察设计加速数智化转型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尤为迫切,不少企业率先进行了探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组建的国家级设计院,先后承担了新中国铁路建设三分之一的设计任务,是我国铁路勘察设计的领军企业,已提前布局数字化转型。
铁四院紧跟数字中国战略,制定可落地的企业数智化转型规划。成立专职部门进行技术攻关和软件研发,围绕设计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这一核心,拟打破专业设计数据壁垒和界限,重构企业生产组织和价值体系,挖掘和发挥设计数据资产在工程建设全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价值。铁四院希望尽快实现集团全专业平台统一、数据互通,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为了实现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和设计措施更精准,铁四院将利用小样本迁移学习、机器学习、图像识别、卷积神经网络、仿生进化等智能技术,同步开展基础设施的智能设计,为工程设计智能化探索出一条科学可行的技术路径。
铁路属于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是铁路运输发展、安全和韧性提升的重要保证,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以前,铁路工程设计采用的软件部分是由国外软件二次开发而来,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工程信息安全以及软件供应“卡脖子”风险,软件自主可控是大势所趋,为此,铁四院大力推动铁路行业勘察设计软件智能化和自主化,同步支持国内自主支撑软件生态发展,正搭载广联达建模引擎(GDMP)进行应用软件研发。
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铁四院等数字建筑平台使用方对广联达等产品供应方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广联达这样的数字化企业在支撑软件平台上能够持续投入,不断提升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希望各方加大合作力度,在具体领域能够互助,从而实现互惠双赢。
数字基建一体化为行业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传统的人工和机械,需要高质量发展。
基建行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就要提升建造管理方式,追求更低能耗和成本、更快工期、更高品质的产品。特别是随着基建行业EPC(工程总承包)等模式大力推广,对项目管理理念、手段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数字化”来实现上述目标。
目前基建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一些困难。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但仍没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规划设计不能充分考虑建造和运营的情况,设计成果也不能无损地传递到施工建造阶段,形成了一些壁垒。同时,由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形成有效的积累,多是个人经验,以至于各环节不能形成有效的协同和配合。
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建设模式由过去分散式的建设走向系统化的建设,系统化的数字化建设体现在通过数据、连接和算法,助力企业实现掌控力和拓展力的提升。系统性的数字化首先要数据必须准确、及时、全面,其次要数据与业务必须实现深度连接和融合,最终通过算法支撑项目的精益管理和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只有系统性的数字化才能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真正落地并发挥作用。
基建一体化解决方案最大的特点是,能有效解决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不通的问题。
与基建设计、计价、施工等分项解决方案相比有突出优势,能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一方面,设计企业能实现高水平的设计,做到方案施工图一体化、设计造价一体化、多专业协同一体化,设计企业方案阶段的数据成果能够流转到施工图阶段,实现数据的延伸、数据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施工企业能精细化施工,做到算量控量一体化、进度产值一体化、计划资源一体化,各方面数据贯通后,能实现精细化施工,充分发挥出数据的价值。
基建一体化对于相关企业来说价值巨大,需要大力推进。
对于设计企业来说,方案施工图一体化、设计造价一体化以及多专业协同一体化,可以提升设计企业20%的工作效率,进而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通过算量控量一体化、进度产值一体化、计划资源一体化,能为项目增收5‰、降本1%。
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能为基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广联达作为基建领域的参与者,首先,能提供系统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基建一体化方案。其次,能为基建行业提供长期陪伴,广联达长期扎根基建行业,除了能够提供数字产品之外,还提供产品使用培训、引入到项目上实现使用行为固化,帮助企业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让数字化为企业带来管理模式的变化、效益的提升,联合企业对“标杆项目”的数字化价值进行挖掘,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共同成长,为基建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建筑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当把握三大方面
供应链作为建筑业中发展很快的一个领域,目前呈现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第一,从需求侧看,从原来单一的采购环节降本到现在向供应链全链条要效益,涉及立项、设计、采购、交付、安装、运维等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供应链上要经济效益、质量效益、安全效益和绿色效益。第二,从供给侧看,供给侧和需求侧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协同,形成厂(工厂)场(施工现场)联动,如今很多建材供应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比如提供装配式卫浴系统等,同时进行经营更新,把产品设计、推广、服务和需求侧的设计、建造、运维环节彼此相扣,融入产业链。第三,科学技术为供应链管理带来变化,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寻找供应商,让供应链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也让企业在供应链里有了更多的价值可获得性。
那么,建筑企业如何实施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是其本质是转型的过程,也是变革的过程,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以客户为中心。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最小作业单元至少是两方:供方和需方。考虑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时,涉及的每一个业务、每一个场景,都要包含供需两方,要以客户为中心。如果服务于需求侧企业,就要以有需求的单位为中心,把供应商作为资源放进来;如果服务于供应商,那就要以供应商为中心,把内部的资源和有需求的单位作为资源放进来。
追求实效。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是难而正确的过程,是长期的过程,这不代表要将数字化转型做得旷世持久,而是要追求能看得见的、切切实实的效益。对于需求侧企业来说,一定要关注企业的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在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方面找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围绕这个着力点按阶段推进,逐步往前走。供给侧企业也是一样,进行数字化转型,并不意味着做大营销体系或者扩大数字化顶层设计涵盖的范围,而是必须追求实效,在这个过程中带来供给侧的增长。
拿来主义。要充分尊重社会分工,如今,有很多企业都投入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包括金融服务的企业、物流的企业、保证质量的企业、行业协会等,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企业在实施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不一定都是自建、自营,而是可以充分选择市场上最好的、最匹配的服务来帮助企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应该充分把社会化分工带来的红利转化成企业的供应链效益。
设计数字化探索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是安徽省本土实力型股份制设计机构。其业务涵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人防设计、电力设计、钢结构、幕墙工程、绿建咨询、装饰设计、景观设计、产业化、BIM、日照分析等领域。一直以来,安徽寰宇非常注重数字化的发展与研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二维协同设计管理系统的研发,目前是省内第一家真正使用二维协同设计云管理的设计企业。
近年来,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稳健发展,特别是在设计项目中,积极通过数字化手段,规避设计超估算概算,降低项目设计分包开支,让分包业务回归到设计院内部;在工程管理项目中,高效准确输出招标工程量清单;在整体经营方面,实现低投入的增值交付,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2020年开始,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确立了三大运营目标:一是设计要提效,二是避免超出概算指标,三是增值交付。
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服务的项目各阶段实施过程明晰,并积极应用广联达数字设计相关产品及协同平台,从启动阶段到所有的运营成果显现时间迅速。
通过协同设计平台可以实时进行问题沟通,降低了各专业间以及各专业的内部沟通时间成本约30%,专业间“不交圈”问题减少70%左右,避免版本错误导致的设计修改。在过程监控方面,避免超出概算情况的出现,设计成果能够满足施工图审查要求,最终的设计模型经过验证比传统的算量更准确、效率更高,效率提升约三倍,轻量化设计模型得到项目甲方认可。
同时,通过广联达数维协同设计和设计算量一体化,可以很好解决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的部分业务痛点。例如,在设计业务方面,图纸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内审工作量降低约40%,避免了超出概算情况的出现。在工程咨询业务中,分包和造价业务回归到设计院内部,预计每年利润增值约300万元。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企业培养了自己的数字化人才,沉淀了数字资产,形成了企业的应用标准,交付了算量模型,实现了增值交付。正向设计能力的储备与品牌的影响力,使得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下一步,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将与广联达继续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实现利润共赢。
为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 “珠江设计”样本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第一步,要推进建筑业整体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全方位一体化转型尤为关键。
目前,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在不断加快,但存在部分问题,如专业化能力欠缺,制约工程项目品质提升;一体化业务能力不足,无法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最优价值;高附加值业务短缺,无法满足业主全过程的业务需求。
当前,设计企业要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一体化设计提升服务力。向精品工程、精细设计、精益服务与管理的“三精”方向转型。
近年来,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江设计”)全面实行“全人员、全项目、全专业、全过程、全支撑、全链条”的“成建制BIM设计”,在一体化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目前,制约设计行业向BIM设计过渡的因素有三个方面:BIM设计软件的功能、设计人员BIM应用能力、管理方式。珠江设计在BIM设计转型的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于BIM设计软件,通过图面处理、模型检查、智能建模、协同交互等工具的研发,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协同效率。对于设计人员,进行了标准化的宣贯,通过培训提高其对BIM技术的理解、BIM软件的操作能力。对于项目管理方式,从项目、公司层面进行调整,对设计标准、工作流程、审查制度、分配制度等做了更新。
对于成建制BIM设计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企业运营方面,实行成建制BIM设计以来,企业的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指标都有明显增加。在项目的效益方面,从2022年起,珠江设计开展的新项目,除了各专业投入专业人员外,基本上只需要额外配备一位BIM专业负责人,额外的投入人员大幅减少,项目人员的投入可控。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成建制BIM设计模式打造了多个BIM示范项目,设计成果得到业界认可,大幅提升了企业的影响力。
作为BIM设计的延伸,珠江设计积极探索“数模联动”“模实一致”方面的技术。在城市更新改造及规划前期阶段,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提升设计等工作的效率。在广州市环东片区改造项目中,开发了片区改造CIM(城市信息模型)管理系统,创新性地将户籍信息、地理信息、动态征询信息与BIM模型相关联,以数模联动的方式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快速查询以及多维度的统计,使前期意愿征询等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珠江设计以具体项目作为试点,进行“模实一致”施工,研究相关技术路线和管理方法,打造了广州施工领域BIM应用及数字建造的示范标杆,形成了整套的技术成果。
近年来,珠江设计积极通过数字化BIM技术赋能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下一步,将建立完整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助力智能建造试点;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智能建造的发展方向;建立先进的适用标准体系,支持智能建造的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有大量建筑设计企业,其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思想层面,需要从上而下的推动,采用全项目、全人员、全专业模式,进行BIM设计转型。在技术层面,进行大量科研投入,为BIM设计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在管理层面,从协同方式、项目人员管理架构、项目分配制度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变。
发挥数字设计价值助推行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作为传统行业,建筑设计行业面临着一些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从业务层面入手。
一方面是本身设计价值的突破,过去很多设计院大量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单纯的设计层面,甚至聚焦于施工图的设计层面,大大限制了设计院业务价值的发挥。除了能够给建设方提供设计成果交付的价值之外,还需要提供更好的设计品质,包括设计的协调性、合规性、专业性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另一方面,在设计的上下游链条上进行突破,需要往上游突破到科研、策划,往下游突破到算量、计价乃至施工。
业务层面的突破离不开设计院的能力突破,包括岗位级、项目级和企业级三方面。岗位级方面,需要让设计师回归到设计本身,在设计的创意方面形成突破。项目级方面,原来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数据割裂,需要在项目的协同上形成突破。企业级方面,如何把设计院的核心资产从人力转化成为数据,使之成为一个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新型设计院,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截至目前,设计院数字化转型已经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设计院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电子化工具代替了传统的“趴图板”过程,大幅提升了设计成果的生成效率。第二个阶段,启动三维设计,提高了设计院应对复杂异形建筑设计的交付能力,同时,通过基于三维模型的碰撞检查,提升了设计质量。第三个阶段,使用数字孪生技术,进一步发挥基于建筑数据的计算分析能力,实现数据驱动的一体化设计,帮助设计师打造集成的设计环境,真正地优化设计。
那么,如何利用数字设计推动设计院数字化转型?应重点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数据化,数据化是设计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要把传统的设计过程以及最终成果转化成为结构化、可识别的数据。二是在线化,在线化背后是数据之间的连接,目前设计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仍然处于割裂状态,需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三是智能化,基于所有连接起来的数据帮助设计师进行辅助决策,形成更优化的设计。
要真正发挥数字设计的价值,不能简单靠一款产品或者一家企业来实现,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
首先是平台,包含设计平台和协同平台。广联达一直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数字建筑的业务平台,其中的设计平台包含几何图形引擎以及为设计业务所打造的通用数字化能力,基于这一设计平台,相关单位可以制定解决方案。协同平台则是基于互联网所打造的一个横向跨各专业、纵向跨各阶段的用以交流数据的平台。
其次是标准,标准是实现数据互通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因为有了标准,才能实现跨专业之间数据的协调,才能实现设计和分析计算之间的同步,才能实现跨阶段从设计到造价到施工甚至到运维的数据同步。同时,标准也是连接BIM和CIM不可或缺的“桥梁”,支持未来的数字城市建设。
最后是生态,在平台和标准成形的基础上,设计行业的相关单位可以合作共建生态。目前,已经有很多单位利用广联达的设计平台打造涉及装配式设计、钢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产品。基于这样的平台、标准和生态,数字设计才能真正在行业中落地。
数据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